去年業績明升暗降
滙控一一年全年賺162.24億美元,按年增長27%,屬市場預期上限,亦是自○八年業績大倒退之後,連續第三年有增長。末期息派0.14美元,折合1.1港元,全年計派息是3.2港元,股息率達4.6%,似乎滿足了不少股民買滙控求穩陣又有息派的心願。
不過,魔鬼往往在細節裏,滙控業績的魔鬼又出奇地多。細心拆解去年業績,單睇第四季盈利便按季倒退55%,僅23.6億美元,全年增長背後幾乎全來自債務及衍生工具公允值收益帶來的41.61億美元,若扣除這部分「紙上富貴」的收益,按實際基準計,稅前利潤按年減少6%,真實版的盈利不升反跌。
成本效益比率上升
滙控繼續為以往南征北討的沉重負擔付出代價,美國業務去年虧損大幅擴大83%至9.98億美元。期內又不斷出售缺乏效益或要斷臂的業務,加埋重組費用,整體成本按年增加一成,令全年成本效益比率升至57.5%,若按實際基準來計算的比率更進一步升至61%的高水平,遠離集團所定的目標。反映壞帳準備是否足夠的撥備覆蓋率下降至42.1%,撥備期延長。截至去年底,有關歐豬五國表內風險承擔達到297億美元,單是希臘的承擔已佔去60億美元,但業績僅確認約2億美元的損失,根本未如實反映狀況。
俗稱為「炒房」的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一向是賺錢能力最強又利潤率最高的一環,去年稅前盈利按年下跌24%,低於預期,取而代之的是工商業銀行,按年增長31%,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就升11%至43億美元,但後兩者一向被視為傳統業務,「食水」有限,現成盈利貢獻主力,實際是降低了銀行的盈利能力。
發展藍圖未釋疑慮
滙控近年不但供股以充實資本,又制訂了明確的策略,定下了多個鴻圖計劃,為市場帶來一點希望。滙控○九年供股時講過,無需要再進行股權融資,但公司近期卻構思以發新股吸水派花紅,此方法實際一方面向員工發股讓其在市場套現,另一方面就攤薄了現有股東的權益,市場估計該筆新股以市價計算相當於12.8億元,跟供股所帶來的權益攤薄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之處只在於規模較細。
另外,管理層去年舉行策略日,提供一條集團發展的路線圖,以釋除疑慮,其中提及了多項指標,包括未來三年要節省共25至35億美元成本,並把成本效益比率定在48至52%。去年業績的實際成本效益比率根本未達標,高至61%,反映滙控要收拾殘局還要多加努力。
股東回報尚未達標
同時,一間銀行的實力如何,其實不是講究歷史有幾悠久,員工有幾多,最重要是睇資本,標準之一是資本充足比率。按去年的目標,滙控的計劃是達到一級資本充足率10.5%,但去年有關比率只有10.1%,且反映股東回報的股東權益回報率更只有8.8%(扣除一次項目影響),跟目標所定的12至15%相距甚遠。
為了大派定心丸,滙控表明會加快出售無貢獻的業務,以及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年來滙控的確出售多項資產,又實行裁減三萬人計劃,還涉及一向賺錢的香港亞太區。
不過,最新公布的是香港實際裁員不多,未來更有機會加薪或加人手,不裁員的消息雖聽落順耳,卻反映了管理層在判斷未來發展時有所混亂,究竟現時有無斬錯纜,出售了不應出售的業務,未止血的美國業務及歐美資產問題如何處理仍是一個大問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