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贸易战争(三) 自由贸易 谁主沉浮
http://jingji.cntv.cn/20100510/100029.shtml 10.5.2010
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港口的一艘军舰上,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举行一次历史性的会晤,会后双方发表联合宣言,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宪章》。宪章全文共8条,其中第四条宣布: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在1932年英国放弃自由贸易之后,自由贸易的大旗再一次被高高举起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 崔丕:战争的前景可预见的时候,盟国的主要首脑就已经着眼于规划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6月6日,二战中的盟军对纳粹德国展开了代号“霸王”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就在欧洲战场硝烟弥漫的时候,在美国的倡议下,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他们要为战后的全球经济重建绘制蓝图。会议原定在金融、投资、贸易三方面重建国际经济秩序,其中涉及金融领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通过了,涉及投资领域的《建立世界银行协定》通过了,但涉及贸易领域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却胎死腹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丁一凡:布林顿森林体系就是要防止贸易的恶性竞争,包括贸易的垄断,就是保证自由贸易。这份被称为“哈瓦那宪章”的国际贸易组织文件被美国国会否决了,因为许多国会议员担心如果美国此时开放国内市场,其他地区的廉价商品就会大量涌进美国,从而损害美国的经济利益。但是自由贸易主义者并没有放弃努力,他们想出了一个绕开议会的办法。1947年,各国政府根据哈瓦那宪章的精神制订出一份临时性文件,这是一种低等级的政府机关之间的行政协定,不需要议会审批,只要各国代表签字即可生效。这个临时性文件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边贸易体制的条约文件,它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和平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使得因贸易磨擦而引发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尽管它的名称中有“临时”的字样,但是却沿用了47年,直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在这47年里,全球关税大幅度降低,平均关税率从40%下降至4%以下,吸纳了上百个缔约方,举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处理了百余起贸易争端,发展了货物贸易规则并成功地将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纳入其法律制度框架内,全球贸易渠道的畅通导致贸易额成十倍地快速增长,极大地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并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当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享受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时,我们不得不感叹当年关贸易总协定的设计者坚持自由贸易的远见卓识。崔丕:他们认为二战起因之一就是战前大国之间的关税战和贸易战,所以他们认为战后应该建立一个自由多边的贸易体系。 战后初期,美国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出口,美国的工业产值大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它的贸易量占全球出口贸易的1/3,黄金储备占全球黄金的3/4。到1950年,美国人均GDP是西德的4倍、日本的15倍;但在全球贸易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很快就发现另一个大国在威胁自己的地位。横亘在东欧和中北亚的苏联,在二战结束后不断加强自己在东欧国家的影响力,这也让西方世界倍感压力。崔丕:苏联认为自己的安全首先是地缘政治的安全,所以它要求东欧国家逐渐抛弃联合政府。建立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政权,那么这是一个安全观,它认为是地缘安全。那么美国认为苏联的势力在扩张。 1947年,也就美英等23个国家签署关贸总协定协商降低关税的时候,美国对苏联展开了经济封锁。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正式提出“对苏联发动冷战,以遏止共产主义”。崔丕:这个时期美国的主要决策人物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信奉的意识形态本身具有扩张的张力,所以他们认为如果不遏制住苏联的扩张,西方的安全整体就会受到威胁。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目地是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抗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的同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应对共产主义阵营的扩大,随后几年美国又陆续和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中东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签订了单边或多边条约。崔丕:在欧洲从北约经过中进东的中东条约组织,再到亚洲的东南亚条约组织、澳新美条约组织,等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沿着共产党国家地理上的那个外延线建立起了这种军事防线。那么这是一个美国所谓要对付共产党国家威胁的一个办法——搞这种多边的安全组织。 冷战并不仅仅意味着两大阵营军事上的对抗,同时,也宣告一场席卷全球的贸易战开始打响。1949年,美、英、法、德等17个国家秘密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目地就是要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崔丕:那么当西方工业国家对共产党国家实行贸易禁运之后,对于共产党国家带来一个长期性的影响就是失去了西方市场。那么它的资本的积累就主要靠内部积累来完成,他们的贸易就被局限在社会主义之间的贸易。 为了限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阵营开出了4张禁运清单,包括军事武器装备、尖端高科技产品和战略产品都属于禁运范围,到70年代后,禁运产品主要向高技术领域集中,凡是能够对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变革的新技术,基本都在禁运范围之内。
崔丕:比如说航空航天技术、海底石油勘探技术、实验室技术,能不能做到真菌无菌恒温,这都是实验室的一些必备条件吧,等等,凡是属于在这个清单范围内是一概禁止向共产党国家出口。 冷战把世界割裂为两个阵营,两个阵营之间的贸易量急剧下滑,国际贸易基本只在各自阵营内部进行,这对全球贸易带来的影响几乎无法估算。同时,为了孤立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还把60多个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拉进自己的阵营,并且通过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让这些国家也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贸易管制。崔丕:比如说像在航空航天,美苏之间的这个技术水平是接近的。经过管制之后苏联在航空航天在总体上落后于美国,但是像最重要的几个领域像计算机、数控机床,苏联落后于美国的差距一般是12年到15年。为了遏制苏联,美国不惜一切代价。但它没有想到,真正对它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地位发起挑战的对手,就在美国自己的一手帮助下诞生了,它们是日本和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满目疮痍。在战败后的最初几年里,占领国美国每天要向日本提供6000吨大米才能保证尽可能地少饿死人。为了削弱日本再次发动战争的能力,日本国内大量的工业设备被拆除作为战败后的赔偿,东京盟军总司令部在1946年1月确定的首批拆迁的工厂就达389家。但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使得美国迫切需要日本作为战争的后勤基地,这给日本经济崛起带来了机遇。朝鲜战争期间,日本从美国获得了物资采购、维修、运输费用20多亿美元 。以丰田汽车为例,1950年6月,丰田的卡车产量只有300辆,几乎到了关门歇业的边缘。而战争爆发的头一个月,他们就接到了超过5000辆的军事订单,这一巨额订单使丰田公司起死回生。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了围堵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苏联和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西德、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实行了一种不对称合作战略。美国同意这些国家的产品畅通无阻地进入美国市场,同时又允许这些国家保护自己的市场。美国的这种不对称合作战略是为了让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国家迅速开花结果,以此来防止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张。日本前驻经合组织首席谈判代表 前田匡史:在冷站期间美国需要日本,因为美国在日本展开军事能力。有日本这样一个富有自由的国家,作为联盟在亚洲在政治的角度上,对于日本是很好的。 借助美国的支持,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国家战略。1955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加入了关贸总协定,西方巨大的市场向日本打开了。上世纪50年代,日本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迅速向美国市场大量出口纺织品,甚至出现“一美元衬衫”的现象,受到严重冲击的美国国内纺织品利益集团纷纷要求国会议员动用反倾销法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邓峰:很多纺织厂关门,很多纺织工业的工人失业。这个美国国内纺织工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的重大的压力迫使艾森豪威尔政府在57年和日本人谈判,缔结了一个日本自主限制对美国出口棉纺织品的协议,这个协议的时间是长达5年。 为了反制日本,在1959年关贸总协定年会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猛烈批判日本,要求日本也开放本国市场。迫于压力,1960年4月,日本内阁发布《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计划3年后达到自由化率80%,为了避免本国产业在开放中受到冲击,1960年日本制定了扶植企业经营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削减企业20%的税率,将设备折旧年限缩短四分之一,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按市价发行企业股票,增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在日本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下,再加上日本低廉的生产成本,日本的钢铁、汽车、石化、半导体等产业在开放经济中迅速崛起,国际竞争力无人可比。1969年美国进口的钢铁有42%来自日本;进口的彩色电视机是90%是日本制造。前田匡史:随着日本经济逐渐强大,美国开始考虑用其他办法来解决美日之间的贸易冲突。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经济大国。而 1971年美国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贸易赤字,虽然只有15亿美元,但是却引发美国举国上下的震动。许多国会议员认为,美国正在遭遇其他国家不公平贸易的威胁。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关税法》,宣布美国可以单方面认定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是“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并由此展开贸易报复,这就是著名的“301条款”。随后美国国会又对这一方案进行了多次扩展性地修订,衍生出了“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但关贸总协定毕竟为全球贸易树立了自由贸易的大框架,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本国产业的步步衰退。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质优价廉的半导体产品又占领了美国市场,同时还挤占了原来被美国占领的欧洲市场。美国逼迫日本在1986年签订《日美半导体贸易协定》,要求日本减少半导体产品的出口。但欧洲认为,日本半导体的出口大量减少后,欧洲将不得不购买价钱更高的美国产品,这对欧洲电子工业是一个重大打击,于是欧共体上诉关贸总协定,最终撤销了《日美半导体贸易协定》。8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以省油和低价著称的日本汽车热销美国,日本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汽车王国这顶桂冠一直是美国最看重的荣誉,美国人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决定采用新的武器来打赢与日本的贸易战。 前田匡史:由于当时双方的贸易顺差和逆差持续上升,所以美国当时觉得关贸总协定还是不够的,所以后来为什么美国将目标转移到汇率上,因为汇率跟当时的每一个贸易板块相关,不是单纯的一个纺织品一个钢材,它是一个结构性的因素。所以对于美国来说汇率实在是一个很神奇的因素,可以一下快速调控所有的问题,所以著名的广场协议在1985年出现。1985年9月,美国的财长詹姆士.贝克、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以及联邦德国、法国、英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协议要求五国政府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诱导美元有秩序地贬值,以帮助美国解决巨额贸易赤字的问题。对于当时的协议签订,日本一直是非常乐意配合,并希望以此显示日本正在积极“争取成为与其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大国”前田匡史:最初的意愿实际上是对美元进行调整、是为了弱化美元,因为那时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所以日元开始变得坚挺。 五国开始按照协议的约定大量抛售美元,然而这一举动立刻带来了市场投资者的跟进,引发抛售美元的狂潮,广场协议两年以后, 英镑兑美元升值37.2%,法郎升值50.8%,德国马克升值70.5%,而日元兑美元则升值高达86.1%,由242日元:1美元升值到了130日元:1美元。
前田匡史:广场协议的结果就是日本的出口业被摧毁。日本升值导致其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幅贬值,据日本国内的统计,广场协议导致日本对外净资产的汇率损失累计为3.5万亿日元。前田匡史:(日本的)跨国企业他们的预算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们船运费用出现问题,他们开始在亚洲其他国家寻求工厂,因为这些地方不受广场协议的影响。为了防范外部需求减少给国内带来的冲击,日本力图改变纯粹依赖外贸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为此日本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双松政策组合,日本央行接连5次下调利率。从签署广场协议的1985年的5%降至1987年的2.5%,以后又有下降。日本的贷款额度80年代初与GDP的比例关系还只占到GDP的50%,到80年代末贷款总额甚至和全国的GDP数值相当。日本楼市价格3年暴涨2倍,股市持续上扬。到80年代末,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是其GDP的1.3倍,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股票交易所。前田匡史:所以那时焦点从贸易方面的问题转变成汇率问题,不再是关税和贸易的问题,而是一个与汇率和宏观经济相关的问题。尽管广场协议影响了的日本出口业增长,但是,日本经济的平均增长值仍然是当时西方7大工业国中最高的。50年代日本发展的黄金时期,它的经济年增长率能达到15-26%之间,到60年代这一数字能达到10-18%,7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有所下降,但是也达到到8-10%左右。直至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和投资过热的泡沫经济破裂,才使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从1-5%之间逐渐滑落到负增长的区间。前田匡史:关键的时间点是1998年,经济的崩溃和持续的低利率。但是最根本的原因的是货币体系的崩溃。由于当时的泡沫经济,很多银行是根据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制定贷款的。他们只在关注房地长市场,他们认为房价会持续上涨,但是事实是不是。 飞速崛起的并不只有日本,同时也有二战中的另一个战败国——德国,上世纪50年代,战败的德国国土被分割和占领,原欧洲最大工业中心鲁尔区变成死气沉沉的废墟。战后初期调查,美占区12000家工厂中只有10%还在从事有限的生产。丁一凡:苏联人从东面攻进来以后占领了一大片德国,苏联人开始一种报复的心理,就把德国的机器都给卸走拆掉了。二战战后初期,60%的德国居民处于严重饥饿状态,柏林的儿童死亡率高达 16%。物质奇缺的同时,德国还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帝国马克如同废纸。美国香烟也成了货币的替代品,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常以几支、几包、几条香烟计算。美国占领军用香烟和食品罐头大肆换取德国人的金银、古董、皮毛、相机等等商品。然而,极度混乱的德国在冷战爆发后,因为靠近苏联,却有了新的价值。崔丕:当美苏关系恶化的时候,德国就成为西方的一个最重要的争取的对象。为了使德国能够成为美国对苏抗衡中的桥头堡和安全屏障。美国很快开始对德国采取扶持政策,1947年下半年,美国制订了《马歇尔计划》,4年时间里,德国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36.5亿美元援助,这也给德国的崛起注入了资金。同时,1949年建国后的联邦德国开始加大教育投入,1950—1970年,平均每万居民的大学生数从21人增加到67.9人。此外,在1950—1973年,联邦德国购买专利和许可证的支出从2200万马克上升到16。54亿马克,增长了74倍以上,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能力的恢复,使得联邦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迎来了 “黄金的十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1.4%。丁一凡:德国在战后由最新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最好的产品,所以德国造的产品在战后非常非常有竞争力。它当时可以输出到美国和其他的欧洲国家其他的西欧国家。联邦德国苦练内功的同时,美国则帮助法国和联邦德国和解,吸引联邦德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国际组织,一个没有贸易壁垒的巨大国际市场向联邦德国敞开了大门。从1950 年到1970年,联邦德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从46 亿美元猛增到646亿美元,增长了14倍。从全球来看,联邦德国外贸总额在1953年超过法国,1954年超过加拿大,1962年赶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贸易大国,而到80年代年,联邦德国甚至超过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出口国。邓峰:60年代还有德国的造船、机械,然后德国还有非常重要的汽车业也在60年代的中后期迅速崛起,和日本还是有比较类似的地方。但让人奇怪的是,联邦德国从1952年就出现对外贸易的年年顺差。50年代年平均顺差22亿马克,60年代为87亿马克, 70年代更增加到309亿马克。贸易顺差逐步加大的情况下,联邦德国竟然没有和任何一个国家发生大规模的贸易摩擦,这一点和日本侵入式的出口贸易有着天壤之别。丁一凡:它没有出现这种故意的去损害对方的这种。没有出现贸易障碍,没有出现战争式的这种行为。那么,联邦德国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联邦德国尽量分散出口商品的种类,以1987年为例,德国没有任何一种出口商品能占到25%以上的份额,而日本同年机电产品的出口竟然占到74%,相比之下,联邦德国的做法更不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另外,为了避免贸易摩擦,德国向尽可能多的国家出口,比如大多数公司只把不超过10%的商品销售到美国市场,而日本呢则是多年把50%以上的商品出口到了美国。此外,为了不引起出口国的反感,德国向一个国家出口了大批商品之后,还会在这个国家进口大批商品;而日本则不同,他们把商品大量出口美国,然后在发展中国家大量采购,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招致美国的不满。而德国采取这些聪明的外贸策略后,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出口国的贸易制裁。丁一凡:并没有产生像美国政府对待日本政府那样去压西德政府。广场协议之后,德国马克大幅升值同样让德国的出口承受冲击;1987年,,升值前德国的增长率还保持在3%以上,广场协议签订2年以后德国经济增长率是降到1.4%。然而此后德国在汇率和货币上的不同做法引导德国在广场协议之后走上了与日本完全迥异的两条道路。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在1989年的存款利率仅不到2%,而德国却始终维持在广场协议之前的5%左右。德国执政者认为:日本所奉行的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所倡导的扩张政策,放宽贷款、增加货币。 然而降低贷款利率和门槛的方式只能一次性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是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政府的大量工作是提供更好的职业教育环境,改善就业服务,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一味的对经济直接进行需求刺激,积聚资产泡沫。几年之后,德国经济稳步反弹,1988年经济增长率已经攀升至3.71%,1990年更是超过了5%。在经历了短暂的衰退之后,德国回复到了平稳增长的路径上。德国的决策人认为,贸易在这时候已经是金融、汇率、宏观政策的综合体现。德国央行更因其稳健和独立判断而著称于世。回顾二战以后到2000年的50多年时间里, 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韩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家,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低廉的劳动力,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从发达国家承接了大量产业,改善了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相继成为全球瞩目的新兴市场。它们的崛起,对原有的贸易格局带来了巨大挑战,一场新的贸易变局开始了。
.
.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