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評山下:記林毅夫演講對談
Appledaily.com 2010年05月28日
兩個禮拜前,有幸獲邀出席母校芝加哥大學舉行的中國經濟論壇,作簡短發言,同場是著名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作主題演說。林毅夫是芝大的師兄,亦是中國少數的經濟學家,能一方面與西方的學術界銜接,另一方面又熟悉國情,國家近幾年的經濟政策,明顯受其觀點影響,自從他獲任為世界銀行高層後,標誌着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日漸提升,他的一言一行,更受全球傳媒關注。當天他主題演說的內容,很快已成為全球主流經濟傳媒的頭條。單看坊間的報道,我認為太過片面,而且我有幸在午飯時和林毅夫有多一點的交流,有必要把他整體的思想較詳細地記錄起來,再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和回應,也算是跟讀者分享對「後金融海嘯」經濟發展的看法。
憂陷雙底衰退
首先,他認為未來一兩年,全球經濟很有可能陷入雙底衰退。中國領導人差不多是全球唯一仍在公開憂慮雙底的元首,從這點可以看出林毅夫的影響力。他認為很有可能雙底,是因為過去一年多的復蘇主要是基於兩點:
一. 是庫存的再補充,但這個過程已差不多完結;
二. 是政府的救市措施,但各國政府的財赤已經很高。雖然救市措施使各國避過一次大蕭條,但經濟仍然脆弱,因為根本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就是全球產能嚴重過剩,因此使用率仍比正常低 10至 15%,而失業率依然高企,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消費需求疲弱,投資回報預期也不高,於是,無論消費與投資也持續低迷,拖累經濟增長。
全球的產能嚴重過剩,本身由金融層面(即過度借貸),推進到實體經濟(需求疲弱),再影響金融體系,使呆壞賬增加,包括房貸的進一步惡化。
產能過剩負債重
林毅夫的觀點,跟過去一年多我談論美國經濟復蘇,只是表面假象而未必能持續的論點,不謀而合。坊間很多人說,根據傳統的宏觀經濟學,失業率是滯後指標,會隨着 GDP增長而改善,所以不用擔心失業高企。但他們沒有留意,這不是一般的復蘇,用林毅夫的說法,整個體系還是產能嚴重過剩;用我一直的說法,就是整個經濟體系有太多債,包括已經引爆的次按債、政府攬上身的金融機構債、歐豬五國的債、日本和英國的債等,於是有很大的「去槓桿化」壓力,暫時只是由政府的救市措施,包括印銀紙頂住。在這個大環境底下,失業率不再只是一個滯後因素,而變成結構性問題(差不多一半的失業率是長期失業),再引起其他問題,拖累整體經濟增長,是這個惡性循環中的重要一環。
(系列一)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
.
.
貸評山下:記林毅夫演講對談(二)
Appledaily.com 2010年06月04日
今期續談林毅夫,可能有助我們多了解中國政府對環球經濟的想法。談過他對雙底衰退的憂慮(溫總前幾天才說過同樣的話),有趣的是,林毅夫很坦白的說,過去一年多經濟復蘇的力度比他想像中大(也比筆者想像中大)。這句說話可圈可點,因為他認為復蘇主要是靠:
( 1)再補充庫存;和
( 2)政府救市措施。
再救市力度料減
經濟復蘇的力度過大,在中國就引起了經濟過熱的問題,於是現在惟有再調控。換句話說,如果重新再做一次,當初中國政府救市的力度,未必會像之前那麼大。所以,經過今次的教訓,如果再有金融海嘯第二波或第三波,中國政府出手救市的力度可能會比之前相對較保守,投資者要留意。我有點驚訝的是,林毅夫對印銀紙沒有太大批判,只提到對挽救金融機構的貢獻,未提到副作用,特別是迫使市場熱炒實物(房地產、貴金屬、食物等),要貨不要錢。印銀紙的結果就是太多鈔票而太少貨,於是,在實體經濟未完全站穩時,產能嚴重過剩,失業率高企,但同時間卻百物騰貴,使實體經濟腹背受敵,更難真正復蘇,這才正是實體經濟面臨最大的挑戰。由於美國基本上可以無止境的印銀紙,所以我對於林毅夫的「全球經濟今/明年很有可能雙底」之說,抱懷疑態度。不過,美國繼續以印銀紙去防雙底,就算成功也未必是好事,只會令全球日後面對更大的問題。
猛印鈔埋「債彈」
面對全球產能過剩但需求不足,林毅夫認為政府擴大財政開支作為救市手段是必要的,可以帶動和創造需求,逐步吸收過剩的產能,最終達到供求平衡。他指出很多經濟學者,包括一些芝加哥大學的學者,未必同意這樣的理論,其中一個反駁是著名的 Ricardo's Equivalence:當市民知道政府現在增加開支,便會理性地預期將來會加稅,因此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以應付未來的加稅。於是私人市場萎縮,抵銷政府增加開支對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林毅夫以日本為例,說明 Ricardo's Equivalence的真實性:日本迷失 20年,政府負債大增,私人信貸市場萎縮, GPD沒有實質增長。之前,我也討論過這個政府「 Crowding Out」私人市場的結果。我認為過度借貸( Excessive Borrowing)是全球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而這些負債由私人市場慢慢轉移到政府身上,像炸彈一樣可能會隨時被引爆,所以我戲稱這個全球的債務危機為「債彈」。下周我會討論林毅夫對解決全球產能過剩的建議,可反映中國對如何拆這個世界性「債彈」的一些看法。
黃元山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
.
.
貸評山下:記林毅夫演講對談(三)
Appledaily.com 2010年06月11日
面對全球性「債彈」,我們是不是沒有任何出路,就如末日博士麥嘉華所說的,全球將有一場終極危機呢?他認為全球無力拆「債彈」,只能以印銀紙去還債,導致全球貨幣危機,世界大亂。要拆全球性的「債彈」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像歐洲一樣,進行緊縮的財政手段,包括減少開支、增加稅收;二是增加國民收入,提高國家整體的 GDP,使國家財政與收入比例逐漸重新達到平衡。
反對用緊縮政策拆彈
林毅夫雖然擔心短期有雙底衰退的危險,但長遠來說他是樂觀的,但不同意用緊縮政策去拆彈,因為會使國家有通縮的危險。他認為可借鑒中國的經驗,用政府投資刺激國家經濟增長。不過上次提到,經濟學上有所謂 Ricardian Equivalence,即政府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刺激,會被私人消費的萎縮所抵銷。林毅夫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政府開支務必要有助提高整體經濟的生產力和競爭力,從而減少私人市場萎縮所帶來的抵銷,使經濟增長不會因此而受到影響,特別是投資在那些經濟增長的「樽頸位」上。林毅夫以 1998至 2008年的中國為例,指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國大舉投資全國的基建,高速公路增加了 5倍有多。最初幾年,政府的負債佔 GDP由 20%升到 35%,但這是很好的投資,解決了經濟增長的「樽頸位」,激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使政府負債佔 GDP於 08年回落到 20%左右。
倡投資基建刺激經濟
這個理論,應該是中國在金融海嘯後,再次大舉投資基建的原因。有兩個問題是常問的:
( 1)有多少浪費在一些無用的「大白象」工程上,有多少是用了去炒房地產項目?林毅夫承認其中有些項目可能有浪費的情況,但整體應該沒有問題。我的看法是,沒有人有肯定的數據去確定有多少個百分比的浪費,但我有理由相信,隨着傳媒與網上監督日盛,現在浪費的百分比應該較 98年的時候低。
( 2)假設政府投資可以增加整體經濟的生產力,但會不會有遞減效應(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呢?這個問題較難考證,從日常的觀察與常識,這個遞減效應應該會有的。當然,我同意林所言,中國還有很多城鎮化的機會,基於一個城市人收入較農村人高 3倍,只要政府的建設有利於農民從農村轉到城市工作,國家整體收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事實上,他認為發達國家由於經濟相對成熟,政府投資對生產力的提升有限,但在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潛力還是很大的,特別在基礎建設與綠色科技方面。要拆全球性的「債彈」,林毅夫的主張是:全球資金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基礎建設與綠色科技!
黃元山中大全球政經碩士兼任講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