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貸評山下:中國長遠的泡沫化 (黃元山)


貸評山下:中國長遠的泡沫化(一)

一般西方對中國的分析流於兩極化:樂觀的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勢頭好,有助帶領全球走出經濟困境;悲觀的就認為中國在走日本 80年代的舊路,泡沫一觸即發。中國搞擴大內需、調整經濟已經很多年,金融海嘯以後,中國雖加速改善這兩大問題,但不能把內需突然搞上,而在調整產能的過程中,也不能一下子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產能過剩阻人復蘇
在這情況下,很多西方國家的人,便錯誤地以為中國真的能帶動全球的需求,也看不到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反會打壓全球其他地方透過提高產能來帶動經濟增長(「 Crowding Out」 Effect)。中國擴大內需,並不能抵銷英美日的需求收縮,而在全球需求沒有大幅增長的時候,中國卻增大產能,只表示兩個可能性:一是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或是其他國家,例如日本,在日圓兌美元和人民幣上升後,出口製造業受到打壓,於是,中國佔全球的產能比例上升,而其他國家卻下跌(見圖)。另一個隱憂,是中國輸出的價格增長。金融海嘯前,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和很多經濟學者也認為,中國的廉價貨品和廉價勞力,是過去十多年世界能享受低通脹、高增長的重要因素。
輸出高物價惹通脹
金融海嘯後,歐美大量印鈔改變不了信貸萎縮、失業高漲、工資下調的局面,但中國增加貸款、擴大投資卻使全球的商品物價上漲,百物騰貴。於是,中國不再輸出低通脹,反而是輸出高物價,使收入本已減少、需求疲弱的歐美消費者百上加斤。所以,回答樂觀的人:金融海嘯後,中國好,不等於全世界好。當全球的眼光都在中國,西方傳媒都以中國新聞做頭版主題,究竟西方投資者是不是太樂觀呢?而且,當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即英美日等國家市場需求疲弱,但政府不能無止境地托市,那中國經濟能獨善其身多久呢?話雖如此,並不等於我贊成悲觀的看法,下次再談。

黃元山 Appledaily.com 21.1.20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